华艺网 返回 打印

【寻年味】赶年集寻找孩提记忆,品味家和年的味道

发布时间:2021-01-26 14:45 来源:华艺网 编辑:东篱

   【寻年味】赶年集寻找孩提记忆,品味家和年的味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童谣响起的时候,关于年集的回忆便又随着人潮而涌动,在大街小巷里弥漫出喜庆的韵味。

儿时,年集是一场十里八乡的盛会。它相当于新年的扉页,人们很早就开始念叨着,着手筹备。走街串巷,和远近的亲戚们打着招呼,默契地对这份传统的约定心领神会。






 
▲胶州赶年集▲寻找童年记忆-视频
▲撰稿/视频摄制/东 篱 ▲解说/花 儿
赶年集寻找孩提记忆
品味家 he 年的味道
撰稿/图片/视频
记者  东  篱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还有十几天就过年了,人们都在忙着采购年货,置办过年的家当。年货的采购可以去超市、附近的农贸市场,或者是去各大电商下单,但是一些人就是愿意去乡下赶年集,在那里不仅能买到很多在市区见不到的物品,最重要的是去感受一下人山人海的气氛,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浓浓的年味儿!

  家住市区的私企老板韩欣,是赶乡集一族的积极分子,他说:“新年快到了,结伴到乡下赶集几乎成为我一种生活习惯,只有在大集上来来回回、逛逛走走,才能咂摸出年的滋味,它不仅仅是人们的聚集交易,还附带着民间娱乐活动,发展至今,已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传承。”

赶集,是一个地区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而年集是一年中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农历新年前。由于年集人多、货全、价格又相对低廉,人声鼎沸成为年集的主声调,叫卖声、讨价还价、熟人相见寒暄等等传得很远很远、很远……
 

 

  “来来来,看看刚摘的草莓,酸甜可口,保证让你吃一个想两个……”“新鲜的猪牛羊肉,快过年了,得备点‘硬实’点的年货了。”“红灯笼、‘福字’、年画……您来点啥样的,保证让您红红火火过个吉祥大年。”……临近年关,位于胶州市西南部的铺集镇,因地处胶州、高密、诸城三市交界中心,距三市各70华里,素有“三七”铺之称。位于镇驻地的铺上大集,是胶州西南乡最大的农村大集,也因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胶州、高密、诸城三市的商贩前来赶集,琳琅满目的海鲜、蔬菜、水果、干果、特色小吃、调味品以及服装鞋帽、床上用品、家用百货等应有尽有,而最吃香的还是各地的土特产。



   在大集一角,铺集镇黔陬村村民李秀英老人正在售卖纯手工用高粱秆制作的蒸锅垫、盖帘和饺子帘等用品。“我今年都70多岁了,这不在家闲着没事,便用高粱秆制作了这些生活用品,拿到集市上卖,补贴点家用。”她告诉记者,平常在家闲来无事,便用高粱秆制作一些日常生活用品,这些手艺都是年轻时跟着上一辈学来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这些生活用品不仅结实耐用,价格也非常便宜,而且非常环保。“价格也就是10元到40元左右,一个大集也能收入二三百元。其实俺家儿女都孝顺,自己也不缺钱花,基本上村民给钱就卖,权当练练手艺、锻炼身体,要不然在家待着也憋得慌。”李秀英老人乐呵呵地说。

  “这不快过年了,看看提前准备年货。”铺上三村村民张先生说,在胶州农村,大红蜡和黄香是祭祀祖先必备的用品,本来打算买点回去,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大集上售卖的电子香炉、烛台和电子香,非常环保美观。今年他决定响应镇政府提出的移风易俗号召,不放鞭炮,只购买一些电子祭祀用品回去。

  “你可别小看我们镇的大集,如果追溯历史的话,可悠久着呢!”铺上二村村民丁纪春老人说,据文献记载,铺集镇历史悠久,商贸繁荣发达,秦汉时为黔陬县。铺集也因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而得名。相传为古道之大镇,因多店铺而得名。也正是铺集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胶州、高密、诸城三市的人。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逢农历三、八大集的时候,远一些的人来赶铺上大集,往往都是头一天来,住一晚上,第二天买了东西再回去,所以铺集的小型旅馆、饭店也是比较兴旺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出行也更加方便了,不少高密、诸城靠近胶州的村民,还一直沿袭着到胶州赶集的习惯。


 

  “高密菜刀,厂家直销,好使又快,价格便宜,欢迎选购……”在大集的中间位置,村民张启桥正在售卖高密菜刀,小喇叭里不停的播放着广告,遇到从摊点前经过的村民,他赶紧热情的推介菜刀。

  “我是哪里逢集去哪里,高密、诸城和胶州三地轮换赶集,现在临近春节了,也是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候。”张启桥说:“他在青岛买了20多年的菜刀,最近几年辗转高密、诸城和胶州的大集,每次大集能卖五六十把菜刀,收益还算可观。”

  “各地都有特色农产,很多商贩看到有便宜的货物便捎回去,有了第一手货源,我们就中间赚个差价。”诸城商贩姜维亭介绍说,他们将诸城绿茶、石桥子大姜、马庄小米带到胶州、黄岛和高密的大集,再将高密烧鸡、石磨火烧,胶州的海鲜、核桃、反季蔬菜和蜜枣等特产拿到诸城销售,虽然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但每个集至少能赚个四五百元。
 

  “我们大集租赁的摊位有300多个,零散摊位有三四百个,是胶州西南乡最大的一个农村大集。”铺集镇集贸市场市场管理员张明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铺上五个村原为一个大社,后来分成五个村,铺上大集在铺上一村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建国初期曾是胶河县驻地。1990年,因扩大规模,迁到旁边的铺上二村,上个世纪90年代还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市场”。

   据介绍,2016年,铺上大集升级改造,硬化路面,建设大棚,在胶州西南乡是首个封闭式市场,吸引各地的商贩纷纷前来。如诸城的商贩主要经营蔬菜、服装鞋帽和小百货等;五莲的商贩经营樱桃、地瓜和草莓等;日照的商贩在端午前销售粽叶,最多时有30多个摊位。另外,铺集大集以农历“逢三八”为大集,去铺集大集可在胶州汽车总站乘坐502路公交车,到铺集站下车往北走50米即可。
 

 

 

   每逢农历二、七是里岔镇张应村大集,在通往集市的马路两侧,几十个售卖炕席的商贩一字排开,前来购买炕席的村民络绎不绝。据村民梁玉华介绍,在当地农村,每到过年的时候,都要把炕席换一换,这是迎新除旧的一种风俗。前些年铺得都是手工编织的高粱席和苇席,这些年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用地板革做炕席价格便宜,而且非常美观实用。“价格也不贵,过年换个新的炕席也不心疼。”梁玉华说,高粱席和苇席会扎刺,很多人便选择地板革做炕席,现在新出一种带各种图案的环保炕革,表面光滑带弹性,铺在炕上非常舒服,由于其对房屋室内有美化作用,成为村民们首选的炕席品种。
 

 


   集市的中间位置是肉货摊位,要过年了,村民们卖猪肉是必须的,而购买一套猪头等下货更是不可或缺的,肉摊上应有尽有,任你挑选,这些在市区是不多见的,即便是有,也没有这么全。



   沿着肉货摊位向西走不多远就是海货摊位,这里干、鲜海产品特别多,虾皮、甜晒鲅鱼、海米,刀鱼、鲅鱼、海昌鱼、海鲈鱼、老板鱼、偏口鱼、舌头鱼,海蛎子、扇贝等等品种非常齐全。

   在胶州市洋河、九龙、胶东、胶莱、中云等镇办的年集上,在各种瓜子、干果和蔬菜等摊位前都是人,人们争相选购,场面热闹非凡。



   摊子上五颜六色的水果糖、薄荷糖、芝麻杆奶糖、饼干、蛋糕……每每都会吸引那些孩童在这里久久驻足,尤其是看到集上卖的糖葫芦,那更是馋的不得了,看那样子上去咬上一口就开心了……这也许就是有人说的,没有零嘴的童年不能叫童年的缘故吧!

 


  要过年了,人人都要穿新衣、戴新帽,家里更不能少了福字和对联,因此这些摊位选购的人非常多。

  在胶东街办小麻湾的年集上,大麻湾三村的村民张进文告诉记者:“如今,随着生活的日益便捷,消费渠道越来越多,网购、微商、超市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集市逐渐不再是人们生活、购物的唯一场所,但赶年集的风俗依然盛行。记得小时候,最快乐的事就是跟着父母或小伙伴去赶集,不仅热闹,还会有很多好吃的,买好多小零嘴……现在,人们对年集还是有着深厚的情结,购买福字和对联是过年决不能少的,这也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


 

  在九龙街办集市的服装摊位前,记者看到大多数卖的不是牌子,价格相对便宜,那些爷爷奶奶还是乐意花不少钱买几套给子孙们,挑选着穿。

  在冷家村年集市场蔬菜摊位前,村民冷辉告诉记者:“很多村民一大早就会来赶集,他们把自家田地种的菠菜等蔬菜带到集市上卖,这才是放心的绿色食品。这些菜不但新鲜而且价格不贵,关键是还可以讲价。背袋子的、提菜篮子的,也有空手纯粹去场上看热闹的,都是屋前屋后的熟人,隔老远就喊:你也来啦!俺小时候最爱热闹,没有钱也可以在集市上瞎跑,有一两块的零花钱,都会高兴得飞起来!……”




  集市上有很多卖辣椒、花椒、八角等各种调料的。虽然不用电子称,但他们用杆秤也不会缺斤少两。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赶大集,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尤其进了腊月,大集上吃、穿、用应有尽有,有吃、有玩、有逛,你说,你能不被吸引吗?!

  赶年集,图的不光是当地土产的新鲜、质优价廉,还为寻找一些如今在城市里很难见到的老口味农产品和那些已经“失传”的老手艺、老物件。

  听着吆喝声,品味自己的日子。很多城里人也以赶年集为时尚,去大集上寻找记忆中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赶年集,品年味,过年就要这个热闹劲儿! 





http://www.hyiwer.com/n/q/2021/01-26/161165153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