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艺网 返回 打印

夜爱云林好,寒天月里行

发布时间:2020-10-27 09:48 来源:华艺之家 编辑:主编

“夜爱云林好,寒天月里行。”出自唐朝诗人于鹄的《宿王尊师隐居》。

夜爱云林好,寒天月里行。

青牛眠树影,白犬吠猿声。

一磬山院静,千灯溪路明。

从来此峰客,几个得长生。

此诗着意描绘了月夜山院周边的云林之美和峰溪之静。

【简析】

史料中关于于鹄的记载非常少,《唐才子传》中提到“于鹄,初买山于汉阳高隐,三十犹未成名。大历中尝应荐历诸府从事,出塞人塞,驱逐风沙”。张籍《哭于鹄》诗中说:“野性疏时俗,再命乃从军。气高终不合,去如镜上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经历了隐居、出仕、再隐居的生活轨迹。正是由于他的隐逸经历,再加上他创作了大量隐居和寻禅问道题材的作品,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一书中把他定位为隐士诗人。但是如果深人研究他现存的作品,就会发现这位诗人的内心情感是如此复杂,他的心灵世界一直在隐居的现实、世俗的关爱与超脱的理想之间苦苦挣扎。

对于于鹄来说,寻求超脱之境将永远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理想。

首先,佛和道都是追求出世的,人们修佛习道是为了超越人世的烦恼。佛家和道家都有关于彼岸世界的一套理论,但不管是佛的脱离轮回之苦,还是道的华美仙境,都需要修习者有坚定的信心,付出艰苦的努力。于鹄似乎很努力,去拜访高僧神道时不辞辛苦,有时还要披星戴月、披荆斩棘。但内心深处的信念似乎并不是很坚定,从诗人的这首诗就可以看出来。

《宿王尊师隐居》是诗人冷静的心灵自省。寒天月夜,环境清幽,恰好适合清修;宿于道者隐居,又有磬声过滤尘心杂念,该是一种最容易进入角色、产生皈依之念的情境。但是诗人此时却偏偏不合时宜的在思考“几个得长生”,这只能说明他实在是尘缘未断,领悟不到神佛的点化。而这一怀疑足可以摧毁他所作的所有的努力。

【于鹄简介】

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http://www.hyiwer.com/w/g/2020/10-27/16037633764.html